编者按: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深刻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部署。
围绕中国经济“怎么看”“如何干”,人民网金融特别策划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系列访谈,以飨读者。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还需要哪些工作努力?这与扩大内需有什么关系?
对此,人民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等专家,聚焦经济发展大局。
大家认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两个循环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国际期待。对于中国而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可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于全球而言,中国大循环可带动国际循环,中国经济复苏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国扩大开放的持续深入,将使全球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人民网:如何理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
刘世锦:双循环是开放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有关,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因为国内和国际循环都以内需为基础。我国拥有超大型国内统一市场,经济进入以服务业比重提升并逐步处于主体地位的增长阶段,需要提升内需在整体经济活动中的比重。需要强调的是,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者对外开放的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反而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也就是更大力度、更有韧性、基于制度规则的开放。只有这样,国内大循环才能富有成效。国内大循环搞好了,有利于参与国际循环,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循环也能更好被带动,让全球更好的共享中国发展。
贾康:国内大循环内生于双循环大框架之下,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注重国内大循环,与当下“扩大内需”的方针紧密相联,也与中国推进外贸发展、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同时,国内大循环客观方面的重要支撑,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具有无可比拟的新兴市场巨大潜力和成长空间。
国内大循环是内生于双循环大框架之下的,中国要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扩大内需,把高质量发展对接到数字经济、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以及通盘协调与传统基建发展的关系,多点发力,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刘元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应有之意
新发展格局是顺应全球化发展新趋势、新格局、新规律的产物,是对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调整,也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内大循环,我国开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等战略,取得很好的效果。
过去四十年,我国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过去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的一些弊端也在逐渐显露,特别是两头在外的模式,使我们经济的效率、质量、结构、安全都面临一系列挑战。所以,以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质量、安全、效益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与开放体系,也是应有之意。
黄群慧: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改变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分工地位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把满足国内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另一方面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改变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分工地位。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持续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供给质量,挖掘我国消费潜力,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在提高我国国内自我经济循环量的同时,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唐建伟:新发展格局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在持续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完善供给体系,实现供需结构平衡,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就是要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内需、外需兼容互补,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人民网: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刘元春:未来中国开放体系要建立在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之上
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一些堵点、断点,包括产业、技术、需求、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挖掘国内超大市场的潜力,提升内部有效需求,形成我国内部大循环的良性动力。
同时,从根本上建立技术和产业安全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特别是技术创新体系,让我国经济有内生的不断升级的动力;利用全球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格局,让其成为中国内部大循环的补充,使得中国能够在全球经济新的大循环模式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我国要建构的不是简单的开放体系,而是要寻求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这必须建立在我们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之上。
黄群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从需求侧入手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重点是加快“两新一重”的投资和积极出台一系列促进消费举措;另一方面从供给端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我国经济循环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经济供给质量,在更高开放水平上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贾康:在改革开放的方针下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内外双循环是一个全面的战略框架,要客观全面认识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绝不排斥对外循环和对外全面开放。目前,整个中国供需的互动,已附着在全球形成的广泛联系的大产业链、供应链上,要继续在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下,努力推进双循环发展模式。我国政策组合中的新措施,其本质还是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继续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贯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
人民网:如何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扩大最终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
刘元春:从中长期着手深挖内需潜力
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政策方向,也进一步需要中长期的工作安排。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在发展中提升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提升中高端质量的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从制度上、体制上,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相应的基本保障。
张燕玲:加速“新基建”
我国提出加速“新基建”,“新基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要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同时要注重“新基建”发展与传统基建升级相结合。此外,各地方政府要对辖下资产负债中固定资产进行风险排查,发现隐患及早补救,解决各行业历史欠账,这是高水平、高质量启动国内大循环的需要。
卞永祖: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要稳步提高居民收入,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部分就业机会,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平稳发展;坚持房住不炒,避免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增加居民负担,挤压消费空间;加大“两新一重”投资力度,在托底经济发展的同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造更多需求。
唐建伟:加大全方位改革力度 提升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我国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空间非常大。从长远来看,未来扩大需求增长潜力,需要加大全方位改革力度。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放缓的外部环境中,我们更需要从内部加大力度改革,激活微观主体活力,释放经济增长潜能。上半年中央出台的两份文件:一份是有关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一份是有关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这两份文件是未来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未来,包括土地、人口、资本、技术等领域的改革都要加快推进,中长期可以释放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育新机开新局”系列访谈
“育新机开新局”系列访谈一:深化改革,释放中国经济结构性潜能
标签: 育新机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