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近日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数字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产物,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领域,在疫情冲击中以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速补位,有效支撑了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了人民正常生活。未来数字经济将持续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成为我国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成为双循环重要支撑
推动国内大循环,核心是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的消费和投资等。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消费和投资主要体现为消费升级和高效投资,其中数字经济的优势和动能十分明显。
从消费看,疫情常态化加快了企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进程,电商行业成为疫情期间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直播电商、电商助农等线上消费新趋势效应凸显。数据显示,2020年1-5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5%,成为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从投资看,在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情况下,政府迅速做出加速推进新基建的战略抉择,既加快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做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准备,又有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创新引领的投资扩大投资内需战略,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双循环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要充分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全球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世界前列,相关产业配套能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容易形成规模经济,这也是我国数字经济的天然优势,相关经验积累也必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智慧。通过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能力输出还可增强全世界范围内数字经济可及性。
数据要素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和一般生产要素相比有着其自身特点。比如,数据的复制成本低,几乎可无限被复制;使用没有排他性,可同时被多方使用;可再生性强,在使用过程中会随时生产出新的数据。数据的这些特点也成为明文数据生产要素化的掣肘因素。因为明文数据一旦共享便无法控制其用途和用量,即无法阻止数据被溢用,致使各方不敢共享、不愿共享、不能共享数据。这也是导致目前各行业普遍存在“数据孤岛”的根本原因。
数据安全融合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多方计算、联邦学习、数据脱敏、差分隐私、可信执行环境等),为上述难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多方计算技术,我国在相关工程化实践方面已取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突破,能直接以密文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且按规定用途和用量使用”。借以数据安全融合技术,数据要素的价值可被划分为信息价值和计算价值,计算价值作为数据特定用途的使用权,将成为数据流通的主要形式。通过无边界的数据融合,数据将从“手工作坊阶段”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
随着劳动等传统要素的成本优势变化,数据作为新兴要素,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推动数据要素的创新使用,需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相比其它要素市场改革的复杂性,数据要素相关制度处于探索初创阶段,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使用方式,可不打破现有数据分配格局,利于改革快速推动。
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
以数据要素流通打通国内大循环具有广阔空间,通过数据支撑国内消费潜能精准释放、投资效能精准提高。一是以数据要素支撑全方位客户精准画像,有效满足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释放消费优势动能;二是推动数据要素支撑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推动工业加速实现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的智能化生产;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数据要素在东中西部之间跨域流通,实现东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产业链延伸到中西部,帮助实现后者产业升级;四是发挥体制优势,撬动政府在数据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优势,构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数据要素平台,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五是“数据算力跑”,既实现“原始数据不跑”,规避数据泄露权责利风险,又“代替群众跑”,全面优化政务工作流程,以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于数据要素全面流通的国内大循环,可引领带动数据要素国际循环,实现数据价值全球优化配置。我国可围绕各界正常的数据跨境诉求,积极推动中新、中韩等建立数据要素高效融通的基础设施。以示范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试点项目,推广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跨境新模式,更好地形成数据要素在全球各地、各国各企业之间的价值流动。
标签: 释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