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3.5%。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将突破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康养产业空间巨大,保险业与大健康产业、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天然优势,支持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壮大商业养老体系是保险业普遍共识。
险企加速布局康养产业
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将康养定为发展战略方向,积极探索打造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加速布局养老社区和产业。
“截至2020年9月末,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10家保险机构已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海南、江苏、广东、安徽等20个省市区,总床位规模约84155张。”中国银保监会资金部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监管处处长高建光在2020年底表示。
目前,险企正加速布局康养产业。中国平安近日发布“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欲通过“金融+医疗+康养”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整合公司金融、医疗与科技领域的优势资源,布局康养产业。
此外,布局康养产业,平安集团副首席财务执行官兼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主任付欣谈到,随着国家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从“十四五”的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来看,破解医疗、健康、养老等康养难题,参与养老保障的三支柱体系的建设,保险业将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在上述的背景下,中国平安推出了首个高端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在进一步满足中国当代养老和财务配置的同时,开启全新康养时代。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中国平安以外,近期包括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多家头部险企扎堆加速布局养老社区。
市场空间巨大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养老健康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目前,保险公司入局养老社区主要有重资产、“轻重并举”以及轻资产三种模式。重资产模式下,保险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资产以自建或自购为主,健康管理服务获取的前提是获得不动产的使用权或产权;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模式是保险公司自建部分养老社区,同时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者以股权投资养老机构。纯轻资产模式,即通过第三方现成的养老床位数来实现资源互换。
多年探索和实践,保险公司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逐渐缕出了清晰的思路。对接养老社区的大额寿险保单,拉动寿险保费的增长;通过投入建设运营养老社区,赚取运营收益。
天风证券分析称,目前,核心城市高端养老需求增长迅速、供需关系不匹配,亦催生我国高端养老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投资机遇。国家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而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服务业的重要一环,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未来有望成为养老社区支付端重要的补充。
天风证券认为,养老产业和健康医疗产业是和保险最为契合的两大服务体系。当前寿险的覆盖度仍处于较低状态,未来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覆盖度,即延申保险产品上下游服务链,通过“产品+服务”的模式,提升保险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服务”将成为差异化突破口
近日,大家保险启动了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大家保险集团与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组成课题组,研究期间,课题组发现了一些特点(部分),如不同年龄和护理水平的人选择的养老方式不同,例如活力老人选居家养老或旅居养老,但是对于半自理和护理老人更多选择机构养老。在养老支付方面,依靠自己的人多于靠子女,除了退休金以外,保险等各类理财成为新型养老支付方式。在养老服务方面,对医疗与护理的需求是养老的核心需求,此外饮食与娱乐等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被重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目前诸多险企均关注养老社区,除人口老龄化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即目前我国养老第三支柱积累的资产占GDP比重不到10%,而美国占比为163%,数据差距恰说明我国未来养老保险发展空间巨大,发展趋势则是保险加服务。
朱俊生认为,从客户角度看,其对养老健康服务有较高诉求,这是诸多险企康养服务背后发展的基础,养老社区对高龄、有基础病甚至失能的客户会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其产品较为单一且同质化严重较容易复制,由此服务则能成为差异化突破口,诸多险企也希望通过服务构筑核心竞争力。同时,保险属于低频消费品,诸多险企希望通过场景化的高频服务来带动低频保险的消费需求。
未来,高质量运营养老金社区将增强保险公司的差异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