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9时许,敲门声响起,武汉市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罗云和护士王早昭来到74岁的李汉东家。量血压、测血糖,忙碌开来。老人患慢性病多年,定期要到医院治疗,可由于腿部残疾,就医成了一件难事。今年,他与该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签订居家养老协议后,定期有医护人员来家中进行健康护理。

删繁就简

居家养老“一键直达”

这些变化也让85岁的张建强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他只需长按一下手表上的按键,设在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平台就会快速响应。一口气解决医疗和饮食问题,张建强感到生活充满阳光。

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罗浩坦言,一直以来,国家都在提倡医养融合,但现实却存在一道鸿沟。医由卫生机构负责,养的职能则在民政部门,这就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让医养真正融到一起。

罗浩有一个大胆设想,可否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范围扩大,名正言顺地推动这项工作。很快,此想法得到硚口区政府、区卫健局、区民政局等的支持。2021年4月,这是一个让罗浩惊喜不已的日子。在他们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业务范围一栏增加了“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及康复服务”。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省第一家拿到“医养结合”牌照的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医疗机构。其承载的另一职责是,硚口区民政局、卫健局联合街道合力打造医养结合示范标杆。

“除了政策层面消除阻隔外,在实践中也要快速推进。”罗浩说,调研中他们发现,医养两张皮的状况十分普遍。老人们依旧以传统的方式寻医问药、饱食暖衣。分散、低效、繁琐,成为亟待破冰的症结。“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急需植入一种模式,促进融合快速达成。”几经遴选,湖北新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区域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生态圈管理模式”进入视野,其医疗、康复、护理、助洁、助餐和心理慰藉六位一体服务让人眼前一亮。

该技术研发负责人喻小林坦承,此前,我省有类似尝试,但繁琐的操作步骤最终让一些项目无疾而终。为了将老人从复杂操作程序中解放出来, 删繁就简成为该模式一步步优化的核心指南。研发人员一遍遍改进,模拟各种使用场景,确保操作简单,报告快速精准。

变被动为主动

24小时守护老人安全

一则新闻引起了喻小林的注意, 2018年,外省一位老人因为脑梗突发,无力呼救,最终离世。

喻小林说,许多老人身体如果突发不适状况,往往来不及反应,几乎没有机会向外界求援,这给医养融合带来深层次思考,不能等待老人下达需求指令再去救援,而应变被动为主动。

找出痛点、交给研发破题、付诸实施,许多关乎老人生活细节的暖心之举越织越密。烟感、燃气探测、水渍报警、红外人体感应等居家安全监测终端与系统平台互动,24小时看护,随时报警,一经触发,服务人员会立即上门干预。

这些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也“倒逼”传统的医疗模式改变。

罗浩说:“以往我们也给老人上门量血压,但零散的监测不利于疾病的系统了解和调药。现实呼唤一种医生可以随时监测老人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系统,在线上把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起来。” 设计者再度推陈出新,通过可穿戴设备,设计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个性化服务,借助双向智能管理、提醒功能,实现监测体征数据实时上传,对居民进行连续动态的科学管理。一旦老人出现体征异常、波动较大的状况,系统终端会第一时间向家庭医生团队预警,让救护人员迅速赶到老人身边。在武汉,已有150多位老人置身这一智慧居家医养融合的新场景中。

由表及里

智慧养老落细落微

“医养融合是一个老命题,也是一个新课题。”硚口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认为。

罗浩直言,现在对老人医疗上的关照,更多着眼于身体层面,其实老人的心理也有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中科院心理所等机构的研究表明,高龄老人与青少年一样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老年人各种脏器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再加上慢性疾病、社会资源有限等因素,其精神、心理健康面临多重压力。

为解开老人们心结,作为“硚口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重点人群推出了心理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老人如需心理服务,一样可以通过平台“一键直达”。

“‘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是医养融合向深度掘进的关键要素。”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缪学宇说,必须根据现实需要落细、落微。许多深层次服务也铺陈开来:不用去医院开药,老人通过系统“一键下单”,相关人员就可把药送到家;卫生有专人打扫,积垢一扫而光;准时享受热腾腾饭菜的“床边就餐”。

据悉,我省60岁以上人群超千万,其中不少是慢性病患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武汉常住老龄人口达212万余人。2019年,武汉被列入首批全国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城市,出台《武汉市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工作实施方案》。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

“现实需求非常庞大,政策支撑也恰逢其时。”有关专家认为,“医养融合没有固定的答案,却有着无限纵横驰骋的空间。”

(记者 胡蔓 曾莉)

标签: 医护人员 医疗 社区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