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21岁的赵嘉文今天完成了北京冬奥会的所有比赛任务,也就此帮助中国体育实现了又一次突破。在此之前,中国运动员从未参加过冬奥会北欧两项的比赛,在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赵嘉文成为国内第一人。

北欧两项由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组成,如果说越野滑雪对于中国冰雪运动而言还相对熟悉的话,那么跳台滑雪无疑要冷门得多。此前,仅有李洋(2006年都灵)和常馨月(2018年平昌)两名中国运动员参加过冬奥会跳台滑雪比赛,但在北京,中国军团拿到了一男二女三个参赛名额,再加上参加北欧两项的赵嘉文可以一同组队参加跳台滑雪混合团体比赛,中国跳台滑雪队在参赛人数和项目数上都创造了新历史。

2018年前,中国还没有设立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国家队,而如今中国运动员却通过努力拿到了更多参赛资格,尽管最终的比赛成绩不算抢眼,但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领队许高航认为,科技助力正是队伍成绩迅速提升的一大要素:“为什么我们一下子多了这么多跳台滑雪运动员,为什么他们的技术能力在近期获得了长足进步?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了国家全力以赴的科技保障,以及训练条件的保障。”

生物力学快速反馈系统,便是诸多科技保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跳台滑雪运动员每一跳持续时间仅有短短几秒,要搞清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然后对不足之处作出改进,这一直是每一名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的重要任务。以往中国跳台滑雪队的教练员主要借助普通摄像设备,把选手的运动轨迹拍摄下来,通过训练后观看和分析慢动作提出改进方案,然而其中的不足显而易见。

谈起这种老办法,参加本次冬奥会跳台滑雪比赛的宋祺武说:“那时候,我们每天训练完都得用放大镜来看,才能从视频里找出自己哪些动作做错了,然后一点一点地去纠正。”如今,困扰中国跳台滑雪教练和运动员们许久的难题早已得到解决,带来改变的核心动力就是“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攻关型科研团队的一员,自己的任务就是通过科技手段来如实记录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画面,而后通过数据分析来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找到关键技术环节的不足,从而作出针对性的改进。

生物力学快速反馈系统,是刘宇为这支队伍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跳台滑雪运动员出台前15米到出台后5米,他们在这个阶段中的整个滑行、飞行过程的三维动作都能被这套设备捕捉下来。等训练结束后,我们可以从上方、侧方等各个角度去研究他们的动作。”刘宇告诉记者,这套系统由AI无干扰三维动作捕捉、超宽带精准定位测速、高速运动自动跟拍机器人等多项技术组成,设备一定型便成了跳台滑雪运动员们备战北京冬奥的训练法宝,“教练和运动员们说,原来自己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动作中的不足,这就证明他们看不清。而我们团队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看清高速运动下的各个姿态。比如基于AI伺服的高速运动物体自动追拍,只要目标一旦锁定,它就可以一直全程跟着目标物体,而且运动员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较大,图像清晰。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一些小动作,比如手怎么动了一小下,都可以被捕捉到。”

这套系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强大的运算能力。刘宇表示,生物力学快速反馈系统能在短短数分钟内就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产生一套数据,“包括运动员起跳蹬伸开始的时机、起跳的各个关节角度、起跳时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以及躯干和地面水平面的夹角都能被记录下来,此外,他展开空中飞行的攻角(攻角是影响在空中飞行产生升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会被解析出。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我们可以很快地将这些数据和信息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

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科学分析,迅速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找到问题所在,并为优化运动员训练方案提供重要参考,生物力学快速反馈系统给中国跳台滑雪队的快速成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唯有“从无到有”才能“从有到强”。对于完成了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比赛的17岁姑娘彭清玥而言,国家对冬季项目越来越大的支持力度,无疑给了未来更多可能,“2022年的我已经成功了,希望四年后的自己能更好。我要继续练好基本功,争取多参加几届冬奥会为国争光。”

(记者 陈海翔)

标签: 冬奥会 越野滑雪 跳台滑雪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