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夜间起强冷空气携风雨影响我市,气温骤降,出现今年以来最强寒冷阴雨天气。据深圳市气象台预测,今日我市寒冷阴雨天气将持续,气温预计为7℃~9℃,体感非常寒冷。这一天的气温将决定深圳能不能“入冬”。但细心的市民这两天或许发现市属各区同一天的气温其实也有差距,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深圳气象部门又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准的预测的呢?21日,记者采访了深圳市气象台,为市民科普深圳精准预报后面的“秘密”。

因海陆热力差异不同各区平均气温不一致

同样降温,深圳各区的“冷”其实是不一样的。

比如,20日各区中平均气温最低是在坪山区,为6.3℃,最高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为8.2℃,两区相差达1.9℃。这与什么有关系?

深圳市气象台有关专家表示,我市各区气温有差异主要原因是因为海陆热力差异不同。众所周知,深圳南部面海,北部与大陆接壤,由于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比热容,冬季陆地热量流失/获取的速度比海洋快,所以陆地温度下降/上升比海洋明显,这便解释了为什么我市北部地区的温度相对南部临海的区域会偏低一些。同时,由于人口集中和经济发展,人口过多、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也会导致热岛中心的气温也会比周边偏高一些。

还有市民发现有时候非常相近的两个小区,也会出现气温差异的情况,这与什么有关?对此,深圳市气象台相关预报员介绍,这可能与一些非自然因素影响有关。比如,小区可能会出现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反射阳光,造成局地温度较高的情况。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因为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安装一般会排除外界干扰,所以一般不会记录到这些异常值。

平均每1.5公里就有一个气象站

深圳之所以能够精准预测到市内各地气温,与密布在全市的自动气象站有很大关系。

这几十年间,深圳自动气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的历史变迁。据悉,目前深圳共24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点,站点平均密度3.0公里×3.0公里,覆盖全市各街道以及易涝区、海岛海岸、港口和交通沿线。也就是说,在深圳,平均1.5公里,就有1个气象站在监测风云变幻。

自动气象观测站可以每分钟自动采集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等气象数据,并通过物联网卡实时回传入深圳市气象台的数据库。每天,气象预报员都要对着传输回来的各类数据图进行数据分析,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数值预报来回切换、反复对比。比如,通过颜色加以分析,颜色越红表示降雨强度越大。

近些年,深圳能提前预报天气的时间越来越近。现在深圳可以面向市民提供“长期气候预测—中期逐日预报—短期逐6小时预报—24小时逐时网格预报—临近灾害预警”的精细化服务。所以,提前准确了解深圳天气情况,对深圳市民来说,已习以为常。

除了区域气象自动站外,深圳还部署建设了大气成分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闪电定位等气象探测设施,搭建起了城市立体气象观测网。比如,气象卫星1秒钟可以抓拍到500张闪电图,可以说,闪电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它监测得清清楚楚。

除了监测要素多,监测范围也很广。目前深圳拥有双偏振气象雷达、365米气象梯度塔观测等高精尖监测设备,深圳气象的天气监测范围也从150公里向内陆扩展至泛华南1500公里,向海洋延伸300公里;观测到的数据最快可以20秒到数据库,1分钟到预报员桌面,2分钟内为公众提供服务。

会不会“入冬”,看今日气温

这一波冷空气能不能让深圳“入冬”?这还得看22日气温的表现。据深圳市气象台预测,22日我市寒冷阴雨天气持续,气温7℃~9℃,体感非常寒冷;雨势平缓,累计雨量大;沿海、高地和海区阵风6~7级。23日白天小雨渐转多云,可见阳光,最低气温7℃~8℃,最高气温可达10℃以上,阴雨天气趋于结束。

根据入冬标准,如果深圳市国家基本气象站五天滑动平均气温≤10℃,从满足条件的五天中首个日平均气温≤10℃那天起(达到即算),就是入冬日。截至21日16时,过去4天平均气温10.33℃,如果22日平均气温为9.6℃以下,则2月20日为入冬日。

深圳市气象台提醒市民,低温阴雨持续时间长,目前全市寒冷橙色预警信号生效中,要注意防寒保暖,严防一氧化碳中毒。雨势虽然平缓,但累计雨量大,需关注持续性降水可能带来的地质灾害,远离边坡和危墙。

(记者 林咪玲)

标签: 平均气温 海陆热力差异 深圳市气象台 气温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