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张30至150元不等的门票,就能在密闭的小屋子里尽情大叫,或毫无顾忌地摔碎碗碟,或用尽力气“暴打”沙袋,或在设计巧妙的高颜值空间里拍照打卡……如今,比起单纯的好玩,“减压”二字赚足年轻人的眼球。近日,深晚记者走访深圳的减压馆,探寻现下年轻人新的减压关注点。

减压馆多以年轻顾客为主

寒假期间,深晚记者来到位于南山海岸城的一家减压馆进行探访。这家减压馆有着独特的装修风格,店面门口是一个仿爱德华·蒙克作品《呐喊》的人物造型,内部装潢充斥着鲜艳颜色和夸张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

吕柯鑫是这家减压馆的店长,她向记者介绍,该门店于2020年初开业,寒暑假等假期高峰期人流量会多一些,日均客流量可达一百人以上;即使淡季,周末两天客流量也会明显增多。“一般都是以学生、年轻白领等受众为主,当然也有小部分中年人。此外,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当游乐项目来体验。”吕柯鑫说。

比起剧本杀、密室逃脱的演绎推理带来的减压,动作、体力上简单粗暴的直接减压,看起来则是对压力进行了一个更彻底的释放。据介绍,减压馆里面有36项玩乐项目,适合3至60岁年龄阶段的减压,共有宣泄释放、趣味运动、奇妙互动、创意装置四大类项目,其中包括摔碗屋、尖叫屋、枕头大战和拳击、踩单车、超级水床,黄金洗手间等项目。

消费者在“发泄屋”释放情绪

前来寻找情绪释放的消费者都有各自的压力。在“发泄屋”内,推开门,墙壁上贴满各种夸张海报,角落堆满一地的“残渣”,仿佛都是被解救、被释放的压力。减压馆专门提供各种可打破的物品供人释放情绪的小物件,小到碗、酒瓶、烟灰缸,大到键盘、电脑显示器。

“90后”上班族小徐全副武装,戴着头盔和橡胶手套,穿上防护服,进入发泄屋释放压力,几个回合下来,小徐表示,“这种简单而久违的快乐,让我感觉很过瘾。情绪释放后,感觉好多了。有这个地方放松一下特别好,平常工作生活中堆积的负能量情绪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和缓解。”

在“尖叫屋”里,另一位高三学生小赵气沉丹田,蓄力后,朝着收音口持续大喊了15秒左右。他此次跟几个同学来体验了减压馆的项目,坦言“在学习之余,尖叫大喊也是减压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无须担心被投诉噪音,对减压蛮有帮助,但有些项目设施坏了也没修,体验感较一般。”

通过社交网络吸引消费者

根据美团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深圳用户搜索“减压馆”相关的搜索量相较2020年同期增长292%,用户在大众点评App浏览“深圳减压馆”相关笔记、评价内容的浏览量达到去年同期的93倍。记者在某社交软件上搜索关键词“减压馆”,跳出1万多条笔记,播放量最多的图文视频点赞量高达20万,收藏量达到11万。吕柯鑫表示,“90%的消费者都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认识到这一新型消费形态,我们的打卡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有3000万的播放量。”

减压馆正在以“减压”的名义、借力社交媒体平台的飞速传播,进入年轻人视野。

但是,减压馆或许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在运营成本方面,记者在某减压馆加盟网站上了解到,在一线城市,一家占地130平方米的减压馆,加盟基础费用约11.4万元;加上员工成本、租金以及其他成本费用,累计初步投入所需资金也已经超过了16万。减压馆日常运营中还有其他成本,因此总体实际成本远高于此。而目前市面上的减压馆主要收取门票费用,在同类型商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

多是“一次性”打卡消费

除了成本压力大,解压馆的复购率低也是一个难题。“减压馆的作用被社交平台吹大了。”一位消费者向记者反馈,在她看来,减压馆提供的游戏或是运动项目,都显得简单而粗糙。因此,相比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减压馆的差异化优势并不突出;从顾客群体来看,不少消费者带着尝鲜的心态,消费群体大多是“一次性”打卡消费,复购率偏低。

因此,一些商家也在想办法增加收入来源,提高消费频次。在罗湖东门老街的一家减压馆还会在场馆旁设置失恋博物馆、星空艺术馆,三馆以联票的形式进行售卖,以此增加收入;还有主打亲子体验、学生群体的减压馆,推出一大一小的亲子套票以及学生票,团购平台上价格在88至188元左右。

不过,对于商家的这些政策,部分消费者也表示并不买账。小丁说:“想要解压,我还可以去游戏厅和电影院,来减压馆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没什么必要。”在他看来,选择减压馆是交“智商税”,只能短暂地转移视线,并不能从根源上切断压力。或许在未来,减压馆这个新的减压消费形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 郑淑仪)

标签: 减压馆减压 情绪释放 发泄屋释放压力里 消费者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