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是一个战略性举措,主要还是为了恢复长江的生态。10年后我们再看效果。”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通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长江禁渔的重要性,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
“武汉市从2020年7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长江十年禁渔。江豚频繁地出现在武汉段,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市禁捕办负责人表示,武汉作为长江中游重要城市,先于全国半年时间全面禁渔,用一年多的时间,从多方面入手恢复长江生态。
去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被明确写入法律。一年来,在武汉,渔政和公安部门联合执法巡查成为常态,电毒炸鱼基本绝迹;休闲垂钓的“一人一线一杆一钩”成为每位钓友心中的一杆秤;岸线长制的巡查监管有效打通长江禁捕监管“最后一公里”;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不再是昙花一现,而是流连武汉江段,有望成为武汉人的长期伙伴……
■大鱼跃出水,违法捕捞基本不见
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同时每年3月1日到6月30日,也是长江6条通江支流武汉段水域进入季节性禁渔期。长江日报记者跟随渔政执法艇,从汉口江滩渔政码头出发开始执法巡查。
执法艇行至府河入江口时,扑通扑通的声音在执法艇周围出现,原来是大鱼跃出水面又落下的声音。“江河交汇处一向是鱼多的地方,所以也是非法捕捞容易出现的地方,是我们重点的监控点。”渔政执法人员告诉记者。
从长江禁渔开始,记者多次登上执法快艇巡江,从新洲双柳到江夏金口的长江段,从汉江到府河、东荆河等6条通江支流,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长江禁捕之前,我们来巡江的时候,有时能在河里捞到几个地笼,违规垂钓的人也不少,走走停停半天就过去了。今天再来巡江,这些违法和违规行为基本不见了。”
2021年,我市累计出动执法力量12.80万人次、车船2.90万辆次,检查农贸市场及商超、酒店及餐饮单位、渔具店、网络店铺等23万余次。“经过一年多持续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已经基本做到了江面不捕、市场不卖、居民不吃。所以今年我们执法方向转为打击非法垂钓,更好地落实长江大保护工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负责人说。
■“岸线长”巡江,江边人自觉保护生态
2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持续阴雨的武汉放晴,到江边游玩的人很多。东西湖区慈惠街渔门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毅来到了汉江边。作为武汉市322名禁渔水域的“岸线长”,他每周必须巡江一次。
“每周一次是规定,但我只要有时间就巡。”汉江87.95到89.03这一公里多的江面是渔门大队的负责范围,这段江边的路张毅走得非常熟。作为岸线长,张毅要负责巡查江上是否有非法捕捞,江边是否有违规垂钓。“春游和垂钓人多的时候,夏天游泳人多的时候,都是我们忙的时候。我记得2020年下半年,违规垂钓的人多,大家刚开始对这个规定还不理解,需要我们反复劝说。慢慢的,几个熟悉的钓友还帮我们一起宣传一人一线一杆一钩,我们就变得轻松多了。”
落实长江大保护,我市全面推行禁渔水域“江段长”“岸线长”责任制,全市68名江段长、322名岸线长全部正式上岗,有效打通长江禁捕监管“最后一公里”。“住在江边的人,更明白保护长江的意义,所以我们工作起来格外有热情。”张毅说。
■江豚频出现,有望为它开直播
2020年的夏天,在武昌桥头堡和白沙洲大桥下,市民多次拍到了江豚嬉戏的画面。在汉口江滩渔政执法趸船二楼的大屏幕前,渔政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自从2021年10月底,武汉市主城区的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也就是俗称的长江禁捕天网工程建成后,150余个设立在长江两岸高达25米的摄像头,就像鹰眼一样俯瞰长江和两岸。“天网”让非法捕捞、违规垂钓者无处遁形,也能捕捉到长江江豚之美。
“有了高清摄像头,再拍到江豚的时候,我们就争取开一个直播,让市民都看到它们在江中自由嬉戏的高清画面,感受它们的微笑。”市禁捕办负责人表示。
武汉白鱀豚基金会理事长王丁告诉记者,江豚是长江食物链的顶端,它的生存状况反映了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反映了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状况。保护江豚,研究江豚,是长江大保护的抓手和有力切入口,是长江禁渔成效的重要真实反映。“在武汉市主城区看到江豚,证明生态系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做更多的工作,让江豚越来越多,成为常住的朋友。”
武汉市禁捕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和中科院水生所一起,研究江豚的保护。“武汉的十年禁渔做得好不好,江豚说了算。”
(记者 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