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通讯员 田勇

加氢10分钟,续航600公里,即使在-30℃也能低温启动。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上,国家电投200辆氢能大巴闪耀赛场,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这些大巴搭载的‘氢腾’燃料电池系统,全部由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自主研发,其中,作为核心部件的质子交换膜,部分来自武汉的华中氢能产业基地。”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真介绍。

3月1日,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华中氢能产业基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年产30万平方米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一派繁忙。千级无尘车间里,操作人员紧盯设备控制面板,经过涂布、加热、收卷等多道工序,一卷卷质子交换膜整装待发,厚度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这是武汉绿动专为国家电投“氢腾”燃料电池系统定制的,从研发到生产,全部实现‘武汉造’。”研发经理倪江鹏告诉记者。

氢燃料电池,是氢气和氧气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其中,质子交换膜作为核心部件,其膜厚度、化学稳定性、质子传导率直接影响着燃料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然而,由于技术门槛极高,质子交换膜及其原料“全氟磺酸树脂”,过去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研发生产。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平方米质子交换膜售价高达几千元,成为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之一。

为打破国外垄断,2020年,国家电投集团氢能公司落子武汉,设立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这是国家电投在全国布局的5大基地之一,总投资达70亿元,重点开展燃料电池核心部件产品研发及生产。除质子交换膜外,还包括膜电极、碳纸、电堆及燃料电池系统等,同时进行电解水制氢关键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经过一年多建设,如今,华中氢能产业基地结出累累硕果——

国内一流的燃料电池实验室和测评技术中心建成,80多名硕博学历人才组成研发团队,围绕质子交换膜及原材料,以及其他核心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展开攻关,仅设备投入就接近1亿元。

去年12月,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正式投产,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在质子电导率、气体渗透率、机械强度等方面均相当或优于国内外同类竞品,但价格只有竞品的一半。

据悉,自投产以来,“武汉造”质子交换膜市场反馈良好,已联合国内20多家头部企业完成产品的测试和试用,并实现装堆应用,后续有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以质子交换膜为突破口,武汉绿动正加快上下游布局。在华中氢能产业基地,记者看到,5栋新厂房雏形初现。今年8月,这里将迎来百万片膜电极建成投产;10月,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将正式投产,达产后可为1万套氢燃料电池提供“动力舱”。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示范,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迎来新风口,2023年推广量将达到1万辆,2025年可达10万辆,这为武汉氢能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刘真表示,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还将加快布局武汉,建设碳纸、双极板、水电解膜等多个项目,力争到2024年前,形成年产3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及5000套电池动力系统产能,打造国内最大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推动我国燃料电池核心材料产业跨越发展。

标签: 燃料电池 氢燃料电池 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