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提示公众做好准备,在正确时间地点采取行动,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大连位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据市气象局统计,大连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天数,市区每年仅有2天;最低气温低于-10℃的天数,每年平均11天。进入寒冷期慢,空气不干燥,日照丰富,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但受到海洋和山地丘陵的双重影响,各种天气现象也非常活跃。
■天气气候灾害呈现新特征
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我市天气气候灾害呈现出新的特征,大暴雨、强风、大冰雹等极端天气呈频发重发趋势。
一是频率明显增高。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平均每年0.7个台风北上影响,但近10年明显增多,平均每年高达1.6个台风影响;每小时超过50毫米的短时暴雨站次、8级以上大风日数近10年比前10年均偏多一倍。二是强度明显增加。2018年“温比亚”台风造成的全市暴雨平均降雨量达190.7毫米,突破了全市日平均降雨量历史极值;2020年庄河“8·31”大暴雨,4站次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均超过有自动气象站以来的最大雨强;2007年元宵节前后的罕见大风创1951年以来最高纪录。三是影响时间长、范围广。2021年中秋节期间,全市及周边海域持续33小时出现8级以上大风,60%地区出现9级以上大风,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为历史罕见;2021年国庆节前夜,主要出现在甘井子区的大冰雹天气,影响面积达60平方公里左右,同一地点最长持续12~18分钟,冰雹最大直径为7~8厘米,冰雹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冰雹大小均为历史少见。
■对标“早准快广实”筑牢“第一道防线”
做好极端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是气象部门的首要任务。一直以来,我市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对标“早准快广实”要求,积极发挥气象监测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对标“早”,做到重大灾害天气过程早通报、早提醒、早预警;对标“准”,重点做好暴雨、强对流等灾害天气短临预报技术研发,引进并本地化滚动更新分钟级定量降水短临预报系统和雷达三维显示系统;对标“快”,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市县两级气象部门严格落实暴雨预警信息五个5分钟确保要求;对标“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政府、相关单位和公众发布各类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对标“实”,扎实推进部门联动,开展联合会商,多次提供流域降水、水库调度等方面的专项服务产品。
■推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我市气象部门将重点在保障生命安全、赋能生产发展、促进生活富裕、守护生态良好等四个方面下功夫。通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新一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生态气象服务综合保障系统、精密监测能力提升工程、东北亚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大城市智能气象服务系统等八大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推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到2025年,实现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从91%提升到91.5%,灾害性天气(暴雨、强对流、大风、大雾)预警准确率从75%提升到80%,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从65分钟提升到70分钟,精细化预报产品最高更新频率从3小时提升到10分钟,陆地常规要素站网密度从8.7公里提升到5~7公里。
(记者 谢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