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胜 通讯员 向军)3月28日是中华鲟保护日。当日在长江武汉江段,约5万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放流长江。此次放流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提供鱼苗。

中华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有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之称。从2013年开始,作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的中华鲟9年中有7年未发生自然繁殖,这表明其正在失去自我维持能力,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渔业专家称,在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源保护和自然繁殖恢复途径的时候,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未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

此次放流地点是长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段金诚通达公用码头,该地点也是2021年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鱼类增殖放流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中华鲟是3月28日凌晨4至5时开始捕捞并装入活鱼运输车,3小时内完成运输到达放流地点。放流前3至5天,科研人员选择不同规格的鱼苗约2500尾进行荧光标记,便于后期跟踪监测。

我国自1983年起开始野生中华鲟人工繁殖,2009年突破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在淡水人工养殖条件下培育至性成熟,2021年又繁殖培育了子2.5代中华鲟鱼苗。这批子2.5代中华鲟是目前首次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是2021年10月7日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经人工授精及孵化而出。

据介绍,自2003年以来,武汉、宜昌等多地为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每年都要组织1次至3次人工增殖放流。

标签: 生物多样性 繁殖技术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