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地正在对超时加班问题加大整治力度。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工作的通知》之后,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也纷纷出手,开展超时加班集中排查整治。这一系列动作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一是纠偏当前畸形加班文化,二是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幸福生活。

近年来,加班文化在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流行,让不少劳动者不堪重负。在超时加班的背后,往往活跃着无效加班、无谓加班、无偿加班。去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64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9.8%受访者认为加班文化会降低效率,在企业内部形成拖延风气;48.4%的受访者感觉长此以往,正常上班也会受影响。可见,无论是从保护劳动者权益、还是从提升企业效益的角度来审视,加班文化都是“不健康的”。

为什么超时加班有恣意生长的土壤?因为,与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相比,用人单位有一套制度工具来维系所谓加班文化。譬如,有的企业曾要求员工签署所谓的“奋斗者计划”,书面同意“放弃加班费”;有的用人单位曾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如果监管执法不能“长出牙齿”,用人单位终归难以自发地纠正违法行为。而在这轮集中排查整治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监管展示出决心和力量。北京等地提出,将依法予以行政处理并督促限期整改。山东等地明确,对不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的强制加班、制度化加班等突出问题将重点予以打击;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依法予以公布或向社会公开。当违法的用人单位受到严肃惩戒和曝光,遏制超时加班的制度力量便会在行业、企业内部生长起来。

据媒体报道,目前,一些企业已经主动取消“大小周”等超时加班。这说明,在国家推进依法治企管企的大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然而,仍有劳动者要面对超时加班问题,并且不得不选择忍气吞声。从各地公开发布的信息来看,作为超时加班问题重灾区的互联网企业等成为重点检查对象。这就提醒我们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加强规范落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引导用人单位自觉尊重和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和加强内部治理,让平凡劳动者更有尊严。

(记者 杨博)

标签: 超时加班 加班文化 用人单位 劳动者权益 强制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