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6月23日消息(记者张迪 通讯员胡剑芳 李婷婷)6月18日至21日,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武汉召开,会上提出要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强县工程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给出了“构建区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让乡愁味,民俗味与生态味完美融合,激活乡村振兴”的答案。

“乡愁味”融入产业振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贺胜鸡汤、萝卜圆、宝塔肉、竹筒烧豚饭……近日,咸安20余种特色美食登上央视《味道》节目,自此贺胜桥镇的“乡愁味”被大众所知晓,也进一步带动了贺胜桥镇特色美食产业发展。

熊家湾民居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央视热播贺胜鸡汤及一鸡三吃后,美食一条街生意及线上生意更火了。”咸宁贺胜桥旅宁鸡汤负责人陈天瑞兴奋地说。据了解,当前贺胜桥镇全力推进肉鸡养殖,鸡肉深加工,餐饮一条龙等一、二、三产业发展,让贺胜鸡汤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除了贺胜鸡汤,在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以桂花燕子鱼,桂花桑拿鸡为主打的系列桂花菜已成为10多家农家乐招牌菜,咸安区高桥镇的萝卜制品也成为了餐桌上的“香饽饽”。

目前,咸安区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共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936家,孕育出贺胜鸡汤、桂花桑拿鸡等“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107个,其中“桂花礼”系列产品更是获评“湖北十大创意礼品”第一名。

“民俗味”融入文化振兴

今年三月,咸安区马桥镇的3000余亩油菜花海盛开,引来了数万名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在游客欣赏油菜花海的同时,马桥镇举办的“鱼门拳”民俗展演、“斗茶”表演、民乐演奏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也引起了游客们的关注。

游客在田间小路上拍照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空旷浑厚自带人气的山歌、灵动有力的鱼门拳表演、欢快活泼的民乐演奏……这些带有“民俗味”的文化形式给游客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如今随着咸安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保护与发扬,民俗味正融入焕然一新的熊家湾;融入以“赏花品茗”与“诗意田园”为主题的黄荆塘新村;融入由一个萝卜撑起田园综合体的白水畈;融入到以“渔”为文化特色的窑咀·渔乐湾……民俗与农旅正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通过项目建设提颜值、升功能、修文明,往日寂静的村湾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生态味”融入生态振兴

作为咸宁市自然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区,咸安山青水秀,洞奇泉温,区内的西凉湖、斧头湖生态如画,碧波无际。此外,咸安区还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境内桂花、楠竹丛生,稀有动植物繁多,那么拥有如此生态资源的咸安该如何打出生态振兴“组合拳”?

素有书乡、云乡、竹乡、茶乡、花乡“五乡”之称的大幕乡是咸安区的“生态璞玉”。近年来,大幕乡在区乡的推动下,与武汉15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争取资金1300万元,不仅建成了高校艺术写生基地,还对一期112间农户房屋进行了装修,后期还将根据需求持续打造二期和三期民宿。每年春秋两季,大幕乡都会迎来千余名美院学生踏青、写生,为当地农宿与餐饮服务产业引入“活水”。

刘家桥村的农家乐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生态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在咸安区大幕乡万亩竹海星星村陈家沟,村民陈佳依托家乡区位和生态优势,建设了生态农业园景区,并投入5000万元资金建设陈家沟。咸安区政府也先行投入1000余万元修通水电路灯等配套设施。如今,陈家沟的户外拓展、水果采摘、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生意红火,景区的建成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陈家沟的36户村民中,有一大半都在景区工作。同时,企业还将闲置土地整合起来,一部分村民以土地要素入股,一部分村民将土地出租,实现既能在家门口打工,又能收到土地租金。

据悉,为推进一、二、三产服务体系建设,咸安区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打出“组合拳”,完成村庄规划编制55个,建设乡村客房1111间、特色餐饮店204家、特色菜品30道、特色农业采摘基地80多个,熊家湾、刘家桥等多个美丽乡村已入选武汉城市圈网红打卡地。

标签: 贺胜桥镇 乡村旅游 武汉城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