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又名铠甲,是古代将士行兵打仗时必备的防护装具。其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只会将藤蔓,木材,皮毛等简单组装形成简陋的铠甲雏形。在商朝时,经过人们的改良,此时的铠甲不再是一体化而是可以自由组装并且可以分块进行制作,此时的人们将皮革进行加固(涂漆)穿孔处理,用于对战时防御青铜器的进攻。随着时间的铠甲也随之演化,不断加入了钢铁元素形成铁铠,而我国最早的铁铠出土于河北省易县的燕下都遗址。

随着朝代更迭,历代皇帝都认为铠甲对于加强国家军事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故而派遣众多学士对此进行研究。众人抱柴火焰高,众多想法的碰撞使得铠甲的形制,用料,功能等日益繁多。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就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五种,而发展到唐代时仅《唐六典》正式记载的就多达13种。

繁重的铠甲能有效的抵御冷兵器的伤害,但在北宋时期,由于火器的出现,铠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战争时铠甲虽能保护士兵,但是其重量对士兵也是一项相当严峻的考验。宋绍兴四年(1134)年时的步兵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就高达60斤,再加士兵的攻击武器最高重量能达到70斤。这样的铠甲穿着肯定步履沉重,如果是冬天作战还好,只需要忍受冷难着的铁衣,那如果是夏天一定是闷热无比,汗流浃背不说还有可能中暑。但是奇怪的是,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当头,下战场的士兵都不会立即拆卸盔甲,这究竟是为何?

而这就必须提及一个专业名词“卸甲风”,很多人对这个词心存疑惑但是只要将其称为“卸甲中风症”相信很多人便了然于胸。中医中曾对中风之症如此描述:“人大汗后,腠理不固,风邪易侵”,通俗点来说就是人在剧烈运动之后,血液都集中供给于肌肉,故而人的免疫力会下降,此时突然遭遇寒冷就会引起“腰背肌筋膜炎”,在医疗水平极低的古代一点炎症都是致命疾病。

用于防护弹头或弹片对人体的伤害。防弹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弹层两部分组英国陆军野战防弹服成。衣套常用化纤织品制作。防弹层是用金属(特种钢、铝合金、钛合金)、陶瓷(刚玉、碳化硼、碳化硅)、玻璃钢、尼龙、开夫拉等材料,构成单一或复合型防护结构。防弹层可吸收弹头或弹片的动能,对低速弹头或弹片有明显的防护效果,可减轻对人体胸、腹部的伤害。防弹衣包括步兵防弹衣、飞行人员防弹衣和炮兵防弹衣等。

标签: 古代的防弹衣 防弹衣用途 化纤织品 防弹衣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