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比如朱自清字什么(朱自清自称什么),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1948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晗来到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家中,当时吴晗手中还拿着一份拒绝接受美国面粉的声明书。

这位教授此时已经身患重病,当吴晗来到教授家时,只见他很瘦很瘦,就连说话的声音都非常非常小。


(资料图片)

吴晗看着他,对他说:“你身体不好,一家九口,日子过得很困难,如果在这份声明上签字,经济损失要比别的教授都大。但就算如此,我还是来了,因为我明白你,我尊重你。”

他听了后,强撑着身体坐了起来,然后拿起笔,在那份声明书上,颤抖的签上自己的名字。

当时他对吴晗说:“我的性格,您是知道的。古时候有气节的人,坚持不吃嗟来之食而活活饿死。其傲骨可嘉,足可为人师表。如今我宁愿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这位不吃“嗟来之食”的教授,因严重的胃溃疡导致胃穿孔,在这一天因病去世,当时他才50岁。

他在去世前,纵然身患重病,纵然家里生活困难,但他没有吃一点美国的面粉,充分的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高尚情操。

那这位不吃“嗟来之食”的教授是谁呢?

他就是中国近代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

提到朱自清,大家肯定不陌生,因为在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上,是学过他写的文章,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背影》。

朱自清,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于江苏海州的一户官宦家庭,江苏海州也就是如今的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曾在海州当地做承审法官,父亲朱鸿钧在扬州的江都做官,所以在朱自清6岁的时候就迁到扬州居住。

朱自清作为家中的长子,自然受到全家的重视和期望。也正是因为如此,再则朱家也有经济条件,所以朱自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12年,14岁的朱自清考入新式教育的扬州高等小学,不久又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也就是如此的扬州中学。

1916年,朱自清从扬州中学毕业,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

1917年,此时朱自清年龄也大了,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时朱自清就遵从父母之命,和当地的一个名医之女武钟谦结婚。他们结婚后,生活的很幸福,后来先后又生下6个孩子。

正所谓,世事难料,

不久,朱家出现事故,朱鸿钧因官场风波而被免职,朱家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自此,朱家经济生活情况,逐渐出现困难。

朱自清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以《楚辞·卜居》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而改名为朱自清。

朱自清从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并于同年2月发表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睡吧,小小的人》,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诗文发表的情况,他逐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

1920年,年仅22岁的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得以提前一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朱自清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授课。

这时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已经赋闲在家失去了收入,而家中的弟妹年龄又小,同时朱自清此时又有两个孩子要养,所以,生活的压力都压到了朱自清的身上,让他感到压力非常重。

重要的是,朱自清接受良好的新思想、新教育,如此就和保守的父亲朱鸿钧难以沟通,于是,朱自清就带着家人去到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教书。

此时,朱自清仍然参加新文化运动,并参加发起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以及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第一个诗刊:《诗》月刊。

1924年,朱自清为了生活,只得奔波于温州十中和宁波四中之间。当时是军阀混战时期,由于兵荒马乱的,妻子武钟谦担心,就带着家人来到温州。

直到1925年8月,朱自清进入新华大学任教,此时他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这才稳定了下来。

武钟谦和朱自清共生有6个孩子。

但在1928年年底,武钟谦生第六个孩子的时候,由于她常年的劳累过度,所以身体越来越不好,但她为了不影响丈夫朱自清工作,仍然瞒着丈夫坚持劳动。

时间久了,朱自清发现妻子武钟谦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就带她去医院检查,一经检查,结果查出了她肺部受损,医生劝他好好休息,但他却放不下几个孩子,结果一拖再拖,病情变的越来越严重。

到了1929年10月的时候,武钟谦的病更加严重了,只得带着孩子回扬州。而在她将要离开,在和朱自清分别之时,她悲伤的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

结果,没想到还真让武钟谦说中了。

武钟谦回扬州后不久,也就是于1929年11月26日,她丢下了丈夫和孩子,离开了人世。当时她才31岁。朱自清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

武钟谦和朱自清结婚十二年,但她们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却不到五年,期间虽然聚少离多,虽然生活艰难,但她总未有过怨言。

她心里惦记的除了孩子,就是心爱的丈夫朱自清。她在朱自清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丈夫。所以,朱自清对妻子武钟谦,是有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意的。

武钟谦共生六个孩子,但其中一个孩子却夭折了。 她去世后,留给了朱自清5个孩子,其中最大的才10岁,而最小的女儿还不到4岁。

妻子武钟谦去世后,朱自清白天去学校授课,晚上回到家中要照顾孩子吃喝拉撒,所以每天还是非常辛苦的。

本来朱自清就出身于官宦家庭,后来虽然家道中落,但他却一直在外求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以他就不擅长做家务。以至于很难应付家中的一切。

后来,朱自清的朋友们见他生活不易,所以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名叫陈竹隐。

陈竹隐,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她家中兄弟姐妹众多,有12个,她排行最小。1920年,在陈竹隐16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病去世,不久,她的父亲因悲伤过度也离开了人世。

父母先后去世,让陈竹隐明白,以后的路,需要靠自己打拼,于是她就离家求学,并成功的考入四川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陈竹隐从四川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几经辗转,陈竹隐去到北平,考入北平艺术学院。

期间,陈竹隐不仅学习细笔画,师从齐白石、寿石公等名人,而且还在浦西园那里学习昆曲。

浦西园对陈竹隐非常关心和爱护。随着陈竹隐的年龄一年一年的大了,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浦西园就开始关心她的终身大事。

此时,浦西园想为陈竹隐找一位丈夫,朱自清的朋友想为朱自清找一位妻子。而由于浦西园常去清华大学讲授昆曲,所以就和清华大学的一些教授很熟悉。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自清的朋友叶公超就向浦西园介绍了朱自清。

不久,浦西园就带着陈竹隐,叶公超则带着朱自清,让他们两人见面了。

经过了解,

朱自清觉得陈竹隐是一位坚强的女子,所以对她很有好感。

而陈竹隐认为朱自清正派、朴实、善良,所以就表示愿意和朱自清结婚。

不过,这时朱自清却有些迟疑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虽然是大学老师,但其实并没有什么财产,重要的是自己不仅结过婚,而且还有五个孩子。而陈竹隐条件很好,可以找一个更好的,这时候自己实在不应该拖累她。

但陈竹隐却已经下定决心,表示愿意和朱自清结婚,并不在意做五个孩子的继母,

朱自清听后很感动,两人则于1931年六七月间订婚。

朱自清和陈竹隐订婚后,就把五个孩子交给了陈竹隐,而他自己则去英国伦敦深造学习。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32年,当朱自清回国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已经和陈竹隐有了深厚的感情,这说明,在自己出国的一年里,陈竹隐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孩子们的,这让朱自清非常感动。

1932年8月4日,朱自清和陈竹隐在上海举行婚礼。他们结婚后,陈竹隐先后又生下3个孩子,所以陈竹隐就成为了一位要照顾8个孩子的母亲。

由于陈竹隐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孩子的身上,这让她感觉婚后生活很枯燥。毕竟她也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她也很想出去工作,想出去交朋友,但如今却被8个孩子栓在家中,让自己做了一名全职妈妈。

所以时间久了,她就有了一些抱怨和不满。

朱自清也知道陈竹隐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女子,如今做了全职太太,心里肯定不开心。

同时朱自清也发现了妻子陈竹隐的情绪变化,所以就主动抽出时间去陪朱自清,并主动去做家中的一些家务,

本来呢,陈竹隐只是对自己做全职太太有些不满的情绪,但她却非常钦佩朱自清的才华。同时她也知道,在如今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有一个幸福稳定的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如今丈夫朱自清不顾自己工作的辛苦,又抽出大量的时间陪自己、做家务,这让陈竹隐很感动,而心中不满的情绪,则随之消失。

这使得陈竹隐和朱自清的婚姻,平稳的度过了危机,也使得他们后来互敬互爱,一直白首到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一致对外,联合抗日,自此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达昆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文学系主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时间到了1945年8月,中国军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后,朱自清回到北平,此时抗战虽然胜利了,然而国内并不太平,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内战,并大肆镇压民主运动,以及屠杀民主志士。

比如,朱自清的好朋友、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到杀害。朱自清得知他们被杀害的消息,非常震惊。

而此时朱自清则在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以及对当下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的痛恨和不满,成为了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党的军队已经开始节节败退,再加上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的失败,使得国内经济陷入混乱之中。

此时朱自清作为大学教授,虽然工资不少,生活比平常百姓要好,但由于他已经身患胃溃疡,并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他家中的孩子众多,所以生活的还是非常拮据。

而由于朱自清身患胃溃疡,这种病只能吃细粮,而不能吃粗粮,不然就会加重病情。

若是换作别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去黑市买粮,或者去接受当时美国提供的“救济粮”。

但朱自清却没有这样做,他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情操,他宁愿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美国提供的“救济粮”,就是1948年美国援助国民政府物资的一部分,

当时清华大学的一大批爱国教授,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就起草了一份拒绝接受美国面粉的声明。

1948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晗拿着这份声明,来到朱自清家中,当时朱自清已经重病在床,同时他还有8个孩子要抚养,说明他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但就算如此,朱自清还是毅然在声明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两个月后,朱自清的病情变的更加严重,由于他胃溃疡严重,从而导致胃穿孔,最终于1948年8月12日,因病去世,当时他50岁。

而在朱自清临终之前,他还对妻子陈竹隐说:不管生活如何的困难,都不能接受美国的面粉。

朱自清自死不忘保持着高尚的气节,正如他的名字“自清”,永远保持清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