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李鹏翔、徐海波、侯文坤

春风拂荆楚,万物繁茂;大江涌新潮,千帆竞发。


(相关资料图)

船舶在武汉阳逻港区水域行驶。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506个、4460亿元、15492亿元,这是湖北今年一季度集中开工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数、年度计划投资和总投资,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593个、779亿元、1365亿元,创下单季新高。

重大项目“纷纷开工”,企业生产“争分夺秒”……兔年伊始,荆楚大地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干事创业气氛,释放出铆足干劲、奋发作为的鲜明信号。

护好“一江水”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清晨,一抹朝阳唤醒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化工园清平河片区的铜化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工地。机器轰鸣声渐起,工程车来回穿梭,各类施工设备有序运转。

这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5亿元,占地约1800亩,污水处理设施设计齐备,目标产品包括电子级磷酸等,有望成为全国第二大精制磷酸企业,推动当地传统磷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

绿色,是湖北高质量发展路上不变的底色。兔年伊始,湖北“新春第一会”上,印发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行动纲领,明确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促进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省宜昌市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走进长江边的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厂区,一片绿意盎然,看不出这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钢铁厂。在操业集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工厂各个生产环节的实时画面、数据。

以前分散在全厂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114个操作室集成到一起,工序没有减少,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却大幅提高,让智慧炼钢、数字化炼钢、转炉自动出钢等成为现实,改变了对传统钢铁产业“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

绿色钢厂与一江碧水在这里交相辉映,是湖北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提升“含绿量”的一个缩影。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深入推进,位于“长江之腰”的湖北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襄阳比亚迪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内,同样是一派忙碌景象。“产业园设计有16条动力电池生产线,我们按照每15天投产一条的目标推进。”襄阳高新区比亚迪项目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王明超介绍,16条生产线预计今年5月全部安装完毕,届时可满足60万辆整车装配,年产值将达14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湖北实实在在谋划实施一批“含金量”更高、“含绿量”更足、“含新量”更多的好项目,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2022年7月1日,武汉光谷同济儿童医院正式开诊。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1月底,湖北省集中开工的一季度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58.2%,基础设施投资占比29.8%。其中,东风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等重大产业项目1582个,襄宜高速等基础设施项目581个。除此之外,还有武汉儿童医院光谷院区等社会民生项目236个,清江水系联通修复二期等生态环保项目107个。

共谋“一盘棋”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湖北东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个城市有了一个共同的“城市中心”——武汉新城。

蓄势待发的武汉新城区域。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1月31日,武汉新城30个重大项目全面开工,这意味着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迈上新台阶。湖北又一区域发展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曾诞生中国第一根光纤、中国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的“中国光谷”一直以来都是湖北创新创业的热土。如今,光谷之“光”正照亮更多周边地区。

从光谷出发,一条条加粗、拉长的产业链连接起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等城市,链接出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一条世界级科创大走廊正在加速形成。与“中国光谷”毗邻的鄂州市,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优先发展电子产业,仅葛店经开区就有光电子信息项目30多个,总投资超329亿元;在黄冈,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已开园运营,聚焦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医疗器械、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在黄石,全球每3部智能手机中,就有1部用到黄石的印刷电路板(PCB),每100台新下线汽车中,有15台用到黄石PCB……

除了位于湖北东部的武汉都市圈,在湖北西部,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也正在形成。一个西北,一个西南,构成支撑湖北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湖北今年一季度集中开工2506个重大项目中,襄阳都市圈项目520个,总投资3369亿元;宜荆荆都市圈项目754个,总投资4384亿元。

鸟瞰中国光谷。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以三大都市圈为引领,湖北力争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畅通“双循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月7日13时许,鄂州花湖机场,一架客机腾空而起,飞往上海。开通运营仅半年时间,花湖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厦门、重庆、温州、济南、广州、哈尔滨、大连、海口等10个城市的客运航线8条,开通至深圳、上海的全货运航线2条。

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花湖机场的客货航线网络今年将进一步完善,计划开通国内客运航线10条、货运航线40条,此外还有国际货运航线4条。

定位为货运为主的花湖机场与100多公里外的武汉天河机场错位发展,协同联动,构成湖北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带动武汉都市圈发展,提升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2022年7月17日,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机场——位于湖北的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湖北虽有“九省通衢”的便利,但也曾遭遇“不沿海、不临边”的烦恼,产品出口多经长江水运至东部沿海城市“借船出海”。

2017年4月,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越来越多曾为“出口难”犯愁的企业,找到了快速“出海口”,实现通江达海,将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

如今,荆楚大地上,国际货运航线不断拓展,中欧班列(武汉)年开行量创下历史新高;高速公路不断延伸,高速铁路开进大山;铁水联运日渐完善,水运港口千帆竞发……畅通国际大通道,湖北实现家门口链接全世界,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统计显示,今年1月份,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发运74列,其中开出18列、到达56列,累计发运8270标箱,分别同比增长208.3%、28.6%、460%、40%。”在中欧班列(武汉)的始发站和终到站——武汉吴家山站,车站的货运负责人刘宏涛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1月份,连春节都没有休假。这个汉丹线上曾经不起眼的货运三等站,因中欧班列而变得越来越繁忙。

因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而带来的还有“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特色相异、优势相补”,湖北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以更高性价比的方式,参与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国内消费者能够更便利地买到国际货,国际消费者也能更便利买到中国货。

在癸卯兔年湖北“新春第一会”上,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花湖机场建成投运为契机,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努力从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风好正扬帆,奋楫逐浪行。

踏着春天的脚步,湖北以更加昂扬奋发的姿态和实干争先的劲头,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路径。

标签: 中心城市 武汉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