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潘塘街道金寨村,村民正在加紧为高粱地除草、施肥。

通讯员叶东辉摄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通讯员胡利明 李硕 蔡先进

“三夏”农忙时节,武汉乡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6月8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16.38万亩小麦和61.64万亩油菜基本收获完毕,正处于晾晒、烘干和收储阶段,夏粮夏油丰产已成定局。

■出台粮食安全补短板新政

全市小麦和油菜喜获丰收

武汉夏粮夏油主要为小麦和油菜作物。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小麦和油菜均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预计小麦总产量达3.07万吨、油菜总产量9.33万吨。同时,全市全年已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8.6万亩,完成大豆播种面积8.1万亩。

8日上午,在黄陂区仰山庙村油菜田里,畅享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正在全力收割最后的成熟油菜,确保颗粒归仓。

“全程机械化生产后,效率大大提高,一台收割机1小时可收割5亩地的油菜,今年合作社700亩油菜,4台套机器三天半就搞定。以往除草、施肥、打药等最少需要请30多人劳作,现在只需一人在田埂上操作,省心省力。”合作社负责人兰燕红说,今年合作社收获油菜籽约14万斤,采用机械化烘干线后,油菜籽两天就能完成烘干,整地、播种、收割、烘干等工序算下来,省工、省时、节约成本,与往年相比,亩产增收20%。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为确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全市激励引导,首次出台粮食安全补短板政策,市级财政列支900万元,支持各区对粮食生产中的高效模式示范、良种购置、病虫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短板工作进行补助。

同时,扩增粮食生产农机购置补贴机具。今年全市新增粮食生产补贴机具13种,市级财政投入500万元,创新推动8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区域化服务中心建设,破解“无人种田”和种田收益不高的难题,减少因撂荒导致基本农田“非粮化”。

■提标建设高标准农田

引进高粱良种荒地变粮仓

“这是村里第一次创新试种高粱,长势良好,大家伙都盼着成熟后的丰收!”8日,在新洲区潘塘街道金寨村,1000多亩高粱新苗生机盎然。金寨村村支书范建军正在地里察看高粱的生长情况,村民则在加紧为高粱地除草、施肥。

据了解,今年全市进一步提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市财政列支1.357亿元,按照1000元/亩标准,对全市今年13.5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给予补助。金寨村等村湾因地制宜,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整治撂荒地,打造一片片“丰产粮仓”。

范建军介绍,金寨村交通方便,土地连片,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村里借助提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原本撂荒的土地进行集中连片打造,发展瓜蒌等种植产业。今年年初,金寨村又成功引进贵州省仁怀市红堂糯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优质高粱种植项目,流转土地1000余亩用于发展高粱产业,千亩荒地变身“粮仓”。

金寨村引进种植的高粱品种为红缨子高粱,俗称红粱,是茅台镇特产的一种有机糯高粱,具有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等特点,支链淀粉含量达90%以上,十分有利于回沙工艺的多轮次翻烤。该品种今年3月育苗栽培,现在高度已达30多公分,预计11月底成熟收割,高度可达2米多,亩产量800斤左右。

同时,为进一步发展村级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带动更多村民就近就业,金寨村还积极探索“三社”联动模式,今年4月,金寨村金丰民劳务合作社、金丰民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挂牌。就此,金寨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三个合作社”正式融合发展,有序运营。

金寨村村民肖国栋说,自己在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一天可以有1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可达3万元。

■创新土地托管良方

“田保姆”种地增产又增收

今年以来,全市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运用,提高各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夏”时节,尽管不用自己进行耕地、夏种,但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群丰村村民林志明还是回到村里看看自己土地被托管的“新状态”。林志明家里有七八亩地,却不用自己耕种,从种到收一天活儿都没干,但他还能得个大丰收。

林志明丰收的“窍门”,是尝试了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将自家撂荒的土地交给公社托耕代管。根据代管合同,土地将集中连片种粮食,由公社进行规模化、高标准种植。

“我们把地交给‘田保姆’进行管理,省去了耕地、播种、锄草、收割等诸多流程,自己还能腾出手来外出务工。他们付给我们地租,一亩地一季度租金有350元。有了收入,还解决了撂荒地,觉得蛮好。”林志明说。

除了林志明,村里还有村民选择将土地“半托管”,由“田保姆”提供农机耕种、除草等农业服务,减少农户自己单独用工的成本支出,仅需付少量的托管服务费就能完成许多工序,种出的粮食,公社可以出钱回收,农民也可以选择自行售卖。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介绍,林志明所说“田保姆”,是蔡甸区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它是依托原来的三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建成,成为全市首家“田保姆”。借助多年的农机优势,负责耕、种、管、收、售全环节,全方位服务农民,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

利用大面积的机械化、标准化作业,使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提高。金丰公社负责人周昭烈以播撒农药为例,村民自己请人工播撒,一亩地成本20元,“田保姆”一亩地只需10元。产量方面,普通农户一亩水稻产量为1000斤到1200斤,而规模化种植的“田保姆”一亩产量1300斤,增产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据悉,金丰公社已托管蔡甸土地1.2万亩,3月份以来还承租东西湖区、江夏区几万亩撂荒地,种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标签: 粮食生产 专业合作社 农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