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持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图为南漳县诗情画意般的麦浪。(熊明银 熊金凤 摄)
竹溪实施旱地改水田工程,提升耕地质量,金黄的梯田与青山绿水相映,构成一幅山水画卷。 (帅云 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安天下,耕保为先。
(资料图片)
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底线和国家安全命脉。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优质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护好“饭碗田”事关全局、至关重要,也责无旁贷。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湖北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决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坚持抓系统谋划推进,抓责任体系建设,抓制度机制完善,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先后出台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遏制耕地“非农化” “非粮化”、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措施,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实至名归、农田姓“农”,为全省增产提供坚实保障,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管控,加快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层层划定落实“三区三线”,构建以江汉平原、鄂北岗地以及山地、都市农业区为主体的农业空间布局,建立完善用途管制制度,从严控制耕地用途转变,确保耕地长期稳定利用。
优化耕地保护机制,开展耕地保护“十大行动”,建立耕地保护“全链条”监管、落实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从源头、机制、监管等环节,压实地方耕地保护属地责任。严格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科学细化指标评分设置,将耕地“非农化” “非粮化”、土地卫片执法、土地例行督察整改纳入考核体系,组织开展考核。建立完善耕地保护激励制度,出台耕地保护资金管理办法,让保护者受益,调动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新要求。
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格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审查,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用地预审制度,从严审查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方案,严格把关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规模、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地块质量,持续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
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加大占补指标省级统筹力度,落实项目占补平衡任务,严格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保质足额完成补充耕地。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深入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标准地”出让,盘活存量用地,大力整顿“批而不用” “多占少用”问题,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建设占用耕地。
大力推动“以建促保”,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旱改水、生态修复等工程,优化生产生活空间,提升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整体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措施“长牙齿”,较真碰硬,严查严处违法行为,挂牌督办“大棚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一批典型问题,实行“红黄牌”、保护督察、卫片核查、重大案件省级直接查处等机制,落实“全链条”监管,推进耕地精准保护。
粮食稳,天下安。全省上下牢记初心使命,树立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担当,不停歇、不止步,持续推进耕地保护工作,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贡献。(邹辉)
枣阳: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让每一寸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迫切需要。
枣阳既是全国产粮大市,又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市。近年来,枣阳市通过盘活存量用地、提高亩均投资强度等措施,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规划引领,控制总量。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已有的国土空间规划开发利用进行评估,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管控,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域内统筹。重大招商项目一律进园区,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严格审核规划选址、产业类型、用地规模等情况,及时“叫停”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三高”企业准入,避免出现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等现象。
集中清理,盘活存量。摸清家底,编制土地数据地图和招商地图,标示批而未供土地、供而未建土地和闲置土地。用大数据给土地“画像”,建立数据库,一键查清全市企业土地利用现状,精准掌握全市土地利用动态。集中清理存量用地,大力整顿“批而不用”“多占少用”问题。编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规划》,制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方案,通过精准招商、闲置厂房租赁、增资扩股、互事整合等方式集中精力清理和盘活存量用地,近3年来共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000多亩,处置闲置土地1000多亩。
优化利用,提升质量。用地指标上,先保障服务民生的重点项目,严控厂区内道路、绿化等非生产性设施的占地规模,引导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让工厂上楼。使用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地下空间的企业,经批准后不再征收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推行“标准地”出让政策,政府提前做好工业园区环境影响、水土保持等区域评价,企业拿地就可快速建设,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筑容积率等指标进行约定,项目投产后还对相关约定指标进行复核。
在科学利用存量土地的同时,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储备,拓展增量空间。实施旱改水工程,提升耕地质量。启动吴店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总建设规模6.778万亩,增加耕地数量。
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枣阳市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襄阳市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任务。
(李敬)
掇刀:积分制管理,激活“神经末梢”
掇刀区是荆门市重点建设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保资源、保发展”双保上压力较大。近年来,荆门市掇刀区大力探索耕地保护积分制管理试点,有效调动了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实现由过去的“事不关己”到现在的“主动参与”的转变。
耕地保护,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关键。
2019年底,荆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掇刀分局,探索实施耕地保护积分制管理的设想,用攒积分的方式对村民保护耕地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按积分名次发放奖励。2020年5月,麻城镇成为首个积分制试点镇,覆盖全镇21个村、场、社区的6700户农户、5万多亩耕地。
镇级层面由镇政府组织实施,从耕地保有量、耕地利用率、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制止上报、法律法规宣传、农户积分落实等方面进行积分;村级层面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以户为单位,对农户主动参与耕保政策宣传、依法依规用地、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等情况进行积分。
积分分为宣传类、守法类、种植类和综合类四类,分为镇级和村级两个层面。镇村两级分别建立台账,定期将积分情况汇总公示,在各村委会制度墙上,公示着积分细则,每个村民、每个季度的积分情况在这里一览无余,还设置优秀栏和曝光台,表彰先进,曝光后进。
目前,雷集村几乎每一户农民都关注了耕地保护积分平台“小程序”,小程序中不仅包含村民承包地地块明细、土地百问百答手册,还有每日打卡等多项互动内容;小程序设有“曝光台”,发现乱占耕地行为可以立即举报,形成村民之间互相监督的良好氛围。
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各乡镇将综合积分靠前的村,在年底奖补大会上予以奖励。
通过积分制管理,村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大幅提高,非法占地行为大幅减少,一些撂荒田重现千重麦浪。
目前,耕地保护积分制模式已在掇刀区全面铺开,掇刀区政府出台了“一方案、两细则”,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牵头,成立领导小组,覆盖耕地面积38.55万亩。
(古林静)
石首:保护立体化 措施“长牙齿”
石首耕地资源丰富,生态禀赋优越。近年来,石首市委市政府主动担当作为,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牢记荆州作为国家基本农田发祥地的初心,积极探索各项措施,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2021年石首土地卫片实现零违法。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石首市新增耕地面积19万亩,增幅居荆州第二。在本轮“三区三线”划定中,落实粮食主产区责任,扎实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新增基本农田16.8万亩。
加强耕保顶层设计、压实管护责任。石首市委市政府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强化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市、乡镇、村、组四级网格化责任体系,每块田明确责任人和管护责任,特别是强化以村民、村“两委”成员为主要责任人的基层耕地保护机制,发挥基层的前哨作用,对耕地违规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避免挖塘养鱼、撂荒等现象发生。正在选乡镇试点配置巡查APP,与“林长制”网格化监管体系融合推进。
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开展专项督查。2022年在荆州率先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市政府出台了《石首市耕地保护激励暂行办法》,从保护任务、巡查执行、项目管理、违法用地等方面细化14项考评指标,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对耕地保护评价前3名的乡镇给予奖励,并将至少70%的资金奖励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自然资源管理专项督查机制,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各行业主管部门抽调督查专员,成立6个督导组,不定期对各乡镇耕地保护工作开展督查,聚焦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毁坏耕地、耕地非粮化等问题进行再清理、再排查。
探索县级卫片督查,加强执法力度。在国家、省级卫片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探索县级卫片模式,实现上级与本级卫片牙齿闭合。选取南口镇试点,通过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获取今年3月的高分二号卫星数据,与年度变更调查卫片比对,发现图斑60个,除去与省级季度图斑重合5个,石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南口镇,对新发现的55个图斑开展外业核查,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迅速整改。今年6月,石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选取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案件4起、非法采矿案件1起通报曝光,目前农田已全部平整,恢复土地原貌,有效震慑违法人员强占耕地侥幸心理。
实施提质增效,培育绿色种养。在保护耕地的同时,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绿色产业。“鸭蛙香稻”绿色种养模式,在石首发展势头强劲。今年6月,江汉平原绿色循环种养模式试点项目入围荆州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为国家级试点。今年6月,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全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十大引领性技术,石首“稻+鸭+蛙”协同种养模式作为稻田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技术的两种模式之一,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何艳)
武穴:宣传“不留白” 考核“接地气”
武穴工业基础较好,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武穴强化宣传,细化考核,不断提升耕地保护意识和保护实效。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宣传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武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该局将宣传重点放在村、组、农户三个层面,让村组干部和农户知晓本地永久基本农田位置,了解保护政策,避免村民因不知情,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以村为单位,分村制作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图,逐村逐组将图件送到村、组;在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下,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纳入村级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内容,使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了解掌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制作带有二维码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明白卡,将明白卡分发到农户手中,农民用手机扫一扫,就清楚自家田地是不是永久基本农田。通过多重宣传,市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得到显著提高,违法占用耕地的情况大幅降低。
保护耕地,要引导,也要督导。督导检查,就要有行之有效、具有操作性的考核办法。
2018年起,武穴市从基层实际出发,以卫片执法为导向,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探索“依托卫片数据,杜绝人为因素,公开量化计分,异议可以查询”的考核新机制。为此,市政府出台了《武穴市耕地保护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明确镇处耕地保护实行百分制考核,当年卫片执法数据反映耕地违法比例为零的,得100分。有耕地违法行为的,按违法比例的分子扣分。耕地违法面积中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的,另按违法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占辖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比例,予以百倍扣分,扣除此两项分数即为年度考核得分。运用数据考核,既保证了考核的客观公正,使排名靠后的镇处心服口服,又为卫片执法工作建立了倒逼机制,同时运用数据统计,无需接待汇报,减轻了基层负担。考核前三名的乡镇,每年分别予以30万、20万、10万元的奖励。连续两年位于后三位乡镇,予以约谈。奖惩分明,使各乡镇在耕地保护和卫片执法工作上,变“要我抓”为“我要抓”。
为确保新增耕地农民愿意耕种,减少撂荒,武穴还全力保障耕地质量。在实施四望镇落针八村新增耕地项目时,为提升地力,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将武穴长江公路大桥用地红线内优质耕作层剥离50厘米,用于落针八村新增耕地项目,让生土变熟土。针对耕地碎片化的问题,该局结合现代农业规模化要求,在实施大法寺镇张百可村旱改水项目时,按照“农户面积不变,集中整治配套,统一流转发包,租金按面积发放”办法,对涉及133户164个地块共计177.58亩旱地进行降坡、平整,再配建道路、泵站、渠道,方便机械化耕作。
(李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