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赵鋆冲 丘剑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6月25日,2021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揭晓,共授予300项(人)。其中,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自然科学奖43项,技术发明奖4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90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1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5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梳理获奖名单发现,此次省科技奖励聚焦“四个面向”,获奖项目展现出湖北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协同创新成效明显,“光芯屏端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优秀成果涌现,彰显湖北科技创新“硬核”实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断向创新链上游迈进
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更强调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是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体现。
与2020年相比,我省2021年自然科学奖项目数占比从12.3%增加到14.3%,技术发明奖占比从9.2%增加到13.3%,充分体现我省正不断向创新链上游迈进。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网络化集群系统的动力学演化分析与调控”由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张海涛教授团队完成,项目在集群突变的涌现、调控和灾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认为是“先驱工作”。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深部工程时效性岩爆智能微震监测装备及预警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陈炳瑞研究员主持完成,成果有力支撑了亚洲最深竖井——会泽铅锌矿6#竖井、世界上第一个高原重度岩爆隧道——川藏铁路巴玉隧道等30多个深部重大工程安全建设。
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
在获奖的应用研究类项目中,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的项目占比达到85.8%。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高品质钢冶炼关键功能耐火材料制造技术及工业应用”由武汉科技大学与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在宝武、河钢和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推广使用,其高品质钢产品应用于“天和号”核心舱、“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项目研发的功能耐火材料远销海外。
“小龙虾绿色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由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创造性地提出了油炸、超低温液氮速冻工艺,使小龙虾肉质鲜嫩,保质期可达到2年以上。成果已在湖北省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产品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特等奖、一等奖项目中,96.1%的项目是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
重点产业领域成果涌现
“光芯屏端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我省重点产业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江涛教授主持完成的“移动大视频多级多网协同智适应传输关键技术”项目,在移动大视频低时延、大容量、高可靠传输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研发的CDN模块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武汉理工大学潘牧教授主持完成的“低铂、高效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制备技术及应用”,实现了国产膜电极的规模应用和对国际垄断的反向输出,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反映出科技创新成果对产业的支撑更加有力。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