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邹辉 实习生 刘璟 杜思雨
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
粮安天下,耕保为先。作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的湖北,不断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严执法,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鄂”的力量。
(相关资料图)
严守红线 护好“饭碗田”
夏至时节,公安县斑竹垱镇天子庙村三组,方方正正的稻田里,一排排秧苗尽显生机。
“这里以前是零碎田、残次林。”公安县土地修复中心主任邹先柱说,去年当地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将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配套修建沟渠、耕作路、灌溉闸站等。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38亩,既保证了耕地占补平衡,还让以前的低产田变成稳产高产田。
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和水稻主要产区之一。面对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我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拧紧“安全阀”。
全面完成588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界,比国家下达的5883万亩任务高出5万亩。
今年全省落实补充耕地项目156个,其中旱改水项目33个,改造水田1.09万亩。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64万亩,为永久基本农田提供优质后备耕地。
实施亩产论英雄,节约集约用地,提升用地效率,让寸土生寸金,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
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一直以来,湖北严守耕地红线不放松,真抓实干,确保全省7288万亩耕地实至名归。
农田姓“农” 良田种粮
“粮食种得多、种得好,还有积分奖励。”6月19日,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雷集村,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忙夏种,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掇刀区地处荆门高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耕地保护压力增大。2019年起,该区探索积分制,农户参加耕地保护宣传、耕种撂荒地都可获得积分,积分年底兑换农资。
“去年种了110多亩水稻,收入10万多元,积分年底兑换了好几袋化肥。”种粮大户丁祥金将抛荒田流转耕种,“名利双收”。目前,掇刀区近40万亩耕地纳入积分制管理,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为防止新增耕地非农化、水田当旱田种的情况发生,竹溪县探索按照不准建设占用、不准抛荒撂荒、不准种植非农作物、不得损坏农田基础设施的要求,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统一流转经营新增耕地,确保“耕地姓耕,水田姓水”。
“让保护耕地的群众获得实惠。”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底,湖北就开始探索统筹耕地保护财政资金,对耕地保护突出乡镇给予奖励,动员农户进行复种、村集体代耕代种、托管服务,多种措施引导荒闲地利用,用于粮食生产。
持续强化监管,我省开展非粮化专项清理,整改占用基本农田种树挖塘、闲置荒芜的永久基本农田等耕地“非粮化”问题。纠正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不种粮的行为,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执法监督“长牙齿”
6月20日,大冶市东风农场,一农户私自占用土地挖鱼塘。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执法人员得知后,迅速赶往现场,下达《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并监督违法人恢复原状。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长牙齿”的硬措施毫不手软。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新增问题;开展以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干线为重点的交通项目违法用地专项整治,实行分类处置、整改销号;开展卫片执法,重点打击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遏制挖田造湖造景、违建大棚房等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坚决移交司法追究刑责。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持续开展耕地保护系列专项整治,实施“耕地保护红黄牌”制度,对保护不力市县政府提出黄牌警告,情节严重的出示红牌。两年来,共查处案件2265件,查处违法用地面积4.58万亩。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湖北将以更大决心和努力,强化“三位一体”保护机制,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