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李洪江 潘协凯
稻谷黄了,大豆熟了,高粱红了……9月23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鄂州市华容区,稻菽千重美。
(资料图片)
华容区耕地面积19.7万亩,曾经由于各种原因,导致4594.9亩撂荒。今年以来,该区盘活撂荒地4419.9亩,种上水稻、高粱、大豆、芝麻等作物,昔日荒地变成收获的“希望田”。
复耕面临“两难”境地
临江乡撂荒地面积1775.29亩,全区占比最大。该乡新安村曾是农业强村,有耕地4000多亩。近10年来,村民要么组团去周边做绿化,要么外出打工,至去年底,弃种耕地500多亩。
60多岁的袁平安是种田的好手。9年前,他除了种好自家的9亩地,还“捡”来别人家50多亩的地种。
“遇上收成好,我就给主家送点新米,过年送点糍粑豆丝。”袁平安说,主家不谈租金,只求田不荒。但他“捡”种三年后也放弃了。
“锣敲破了,嘴说干了,可是田地里的效益有限,吸引不了村民,田地照荒。”新安村党支部书记夏超坦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每个村都责无旁贷,但现实是,青壮年外出务工。农忙时节,地多人少,无法按时耕种,遇有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应对,抗风险能力差,耕地撂荒越来越多。
为复耕撂荒地,去年,新安村开荒30多亩,种上小麦、油菜等作物,但收益并不理想,“请人看水、补秧,按天计酬,村里集体资金本就薄弱,长期下去亏不起”。
与新安村相似,隔壁的新港村撂荒地更是达1000亩,复耕同样存在困难。新港村党支部书记万秋云介绍,去年,该村村集体投入10余万元复耕800亩,还发种子鼓励农户耕种,最后愿意种的没几户。
市场主体将耕地“化零为整”
改变,来自引入市场主体。
今年初,新安村与湖北油米匠生态农业公司签约,由企业将全村撂荒的分散地“化零为整”,并实施机械化耕作。根据协议,整治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后农户从耕地租金、用工中获益。
“我们投入50多万元新购两台大型洒水车和近10台水泵抗旱。”该公司总经理徐杰说,今年投入40多万元整地,全部种的是高产大豆,预计产量约30吨。目前,大豆已基本通过机收实现颗粒归仓。
“地不荒,‘种地人’的心就不慌了!” 荒了5年的地今年又长出黄豆,袁平安很高兴。
新港村则引入湖北庄和农业公司整治撂荒地。如今,1000多亩撂荒地全部种上高粱。眼下,高粱进入成熟期,收获的第一批172吨已卖到了贵州茅台镇酒厂。“农户从第二年开始,每亩地拿100元至400元不等的租金。我们与贵州茅台镇酒厂长期合作,农产品订单相对稳定,抗风险能力高。”该企业负责人说。
两家企业都表示,秋收过后,还将种上小麦、油菜,争取明年夏粮有个更好的收成。
镇村联手实现利益联动
与临江乡不同,传统农业大镇段店镇,则探索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代耕代种、镇级整治运营模式,对7个村零散的1700余亩撂荒地进行整治复耕。今年该镇撂荒地上复耕200亩稻谷,产量约17万斤;1000多亩黄豆,产量约10万斤;近百亩芝麻,产量约2万斤。
“有不少市场主体找上门,但我们还是选择了镇里主导。”该镇副镇长胡克龙说,今年初,他们动员引导村民将没有种、不愿种、种不好的土地入股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代耕代管。在此基础上,镇里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投入100万元整治土地,投入20多万元购置农机,投入30万元针对7个村的撂荒地开展“耕、种、管、收”服务。
“镇里集中组织运营后,统筹对接农资厂家,降低了农资农耕成本。长期来看会有利润。”胡克龙说,后期会分红,实现利益联动,即农业纯收益的六成将作为农户土地入股分红,其余四成一半用于设立村集体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一半用于村集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