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通讯员周华 全媒体记者周红南)10月23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品种选育、高效技术集成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精准发力,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据了解,今年我市夏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继续蝉联全省第一,粮食面积稳定在1180万亩,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和全程机械化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05%。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速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我市着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1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襄麦46”成为湖北省近20年来首个国审、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水稻不育系“襄313A”“襄3S”的选育填补了襄阳水稻不育系空白,春玉米选育实现零的突破;制定农业行业标准33项,获批国家专利11项,攻破关键核心技术24项,开展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转化39项,油菜品种“中油杂501”、小麦品种“扶麦368”、玉米品种“黄金粮MY73”单产分别达419.95公斤、691.21公斤、978.91公斤,创全国或全省主产区最高纪录;开展的稻—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范,技术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亩增收2000元以上。

此外,我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出台人才新政,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工程,围绕重点产业招才引智、引才借智,现有涉农科研院校5家,农业科技特派员1028人,农技推广人员1543人,教育科研人员500余人,科研团队30多个。培养的乡土人才创办各类经济体7200家,带动30多万名农民就业创业,新增农业产值30多亿元,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标签: 核心技术 循环农业 主要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