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振求 汪洋 周鹏 通讯员 吴银汉

今年,通山县面向社会公开招引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50人。一年引进的人数,超过此前3年的总和。


(相关资料图)

小小山区县,何以在“人才大战”中胜出一筹?

本科生一年补贴10万余元

老家在外地、毕业于海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甘庭圣,现在是通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检测员。

作为当地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甘庭圣于9月13日到岗,已在这里上班3个多月。

“我大致测算了一下,工资除外,我享受的各项人才补贴加起来有20多万元,很不错!”

王雯今年28岁,武汉江夏人,本科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应聘到通山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担任数据分析员。

今年7月,通山县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88名。王雯说:“生活补贴每月2000元,连续发放3年,还有安家费5万元、购房补贴10万元,这种待遇在各县市区处于中上游水平,我果断报名。”

王雯来通山上班后,丈夫也跟着过来了。目前,他们租住在一室一厅的电梯房,每个月房租700元,“他也打算留在通山,正全力以赴找工作。”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通山县今年优化升级人才政策——

生活补贴方面,博士研究生和副高职称专业人才由每月3000元,提高到每月4000元;硕士研究生由每月15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由每月1000元,提高到每月1500元。安家费和购房补贴,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综合测算各项人才补贴,博士研究生由35.2万元增至38.8万元,硕士研究生由14.4万元增至22.2万元,大学本科生由3.6万元增至10.4万元。

有编制兜底,还能去企业兼职兼薪

山区县,毕竟财力有限,不可能无止境靠提高补贴吸引人才。

“一方面需要持续发展经济,通过产业吸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对于通山这样发展不充分、经济发展还没到一定程度的地方,更多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突破。”通山县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刘天,27岁,咸安人,硕士毕业于三峡大学财务会计专业,之前在武汉一家金融机构上班,今年9月经过招考跳槽至通山,并被县里选派到县城发集团工作。

“有事业单位编制兜底,工作更稳定,家里人都很支持。”刘天说。

9月底,通山县成立人才发展中心,探索“事业单位+国资企业”双平台管理机制。机构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一口气拿出100个事业编,形成“编制池”;编制内专技人员可以在企业兼职兼薪提高收入。

通山县城发集团副总经理许文强介绍,以前去武汉高校招聘,基本无人问津,今年县里采取新模式引才,一次性为集团选派9人,极大地充实了集团专业技术力量。

27岁的王家全老家在咸安,硕士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经招考,入职通山县新农机发展研究院,但实际工作地点却在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

湖北科技学院教授许泱表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是县域创新面临的首要问题。以编制吸引人才,以待遇留住人才是县域探索的新模式,能在特定阶段发挥引才作用。

咸宁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专设人才引进“编制池”,不仅拓宽了引才渠道,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而且为企业减轻了人才培养成本,为培养复合型后备干部搭建了平台,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优发展环境留住人才

人才来了,留得住是关键。

吴威,通山人,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2020年作为引进人才到通山一中担任物理老师。

吴威当时没有教师资格证,县教育局、通山一中开辟绿色通道,让吴威先见习,考到教师资格证后再“转正”。吴威表现优秀,上班第三年,学校就安排他带高三重点班。“通山帮我们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让我们甩开膀子闯事业。”吴威说。

待遇留人,立竿见影;环境留人,更可持续。

为创优人才发展环境,通山县强化人才激励措施,拓宽人才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绿色通道,常态化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山区县,如何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许泱建议,可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人才使用方式,比如以科技副镇长、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引入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柔性引才政策,吸引更多智力资源为县域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专业人才 事业单位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