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那么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什么?“三纲”和“五常”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三纲五常是由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来源于他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也有人说“三纲”源于法家代表韩非子,“五常”源于孟子的“仁、义、礼、智”。

“三纲”即《礼纬·含文嘉》中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有人说“三纲”的说法并非出于儒家,而是源于韩非子,《韩非子·忠孝》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后来被董仲舒用来转化儒家,形成了后世所说的“三纲”。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他又说,“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而其中的“合”是配合的意思,也就是被支配的一方。

五常之道五常指的是什么呢?

1“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2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标签: 三纲五常谁提出的 五常之道 西汉大儒 封建社会